影片:《暖暖内含光》
导演:米歇尔·贡德里
主演:金·凯瑞、凯特·温斯莱特
上映时间:2004年3月19日
2004年,电影《暖暖内含光》上映。
片名来自英国诗人蒲柏的长诗“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”。
影片用意识流的手法,借科幻的外壳,探讨爱情的内核。
01.意识流爱情
意识流,指意识的流动。
包含回忆、幻想、与梦境。
展开全文
影片始于乔尔断断续续的内心独白,他谈到了自己的情感、性格与记忆。
“我不是一个善于和女性聊天的人。”
他在解构自己,这是意识流电影的典型手法。
乔尔在二月某日的早晨苏醒,他感到有些恐惧。
仿佛失忆一般,他忘记自己为何恐惧,忘记速写本上撕掉的纸张,甚至忘记为何来到蒙托克。
在蒙托克,他总是遇见一位穿橘黄连帽衫,蓝头发的姑娘。
乔尔不敢主动打招呼。
公车上,又一次的不期而遇,姑娘自报家门,她叫克莱门汀。
乔尔与她相谈甚欢,从蓝色废墟到橙色特工。
△克莱门汀称自己的蓝色头发为“蓝色废墟”,而给头发起名字的人称作“橙色特工“
言语上你来我往,擦出了火花。
夜幕降临,克莱门汀邀乔尔一同归家。
佯装同饮美酒,实则共度良宵。
酒过三巡,克莱门汀依偎在乔尔怀中,他却说自己明天还要上班。
乔尔已过而立之年,内心却住了一个孩子。
这样的发展速度他无法接受。
归家后他打电话给克莱门汀,却又你侬我侬。
乔尔的爱,如此矛盾,如此单纯。
他们恋爱了。
△两人躺在厚厚的冰面上研究星星
没有理由,没有原因,克莱门汀突然离开了乔尔。
克莱门汀换了电话号码,一夜之间,沧海桑田。
乔尔百思不得其解,他顺藤摸瓜,找到了克莱门汀去过的一家公司。
真相大白,这家公司拥有独一无二的技术——清除人的记忆。
乔尔被告知,克莱门汀清除了关于他的全部记忆。
乔尔心灰意冷,他亦步亦趋。
于是技术人员上门消除乔尔关于克莱门汀的记忆。
记忆往往最靠不住,它让你忘记一个人曾对你有多好。
记忆有时却又十分可靠,那些难以忘怀的,永远印刻在心里。
曾经与克莱门汀共度的幸福时光,逐渐烟消云散。
这让乔尔撕心裂肺,他终于无法忍受。
为了逃避记忆清除,他在自己的潜意识之中躲了起来。
我们跟随乔尔的潜意识,去到了他和克莱门汀从前的每一段过往。
他们甚至回到了乔尔的小时侯,克莱门汀伪装成了他的母亲。
这在潜意识里可以理解为乔尔对女友的依赖到了“恋母情结”般。
这是意识流的高超用法,与精神分析相结合。
将人们隐藏在潜意识深处的一切,用意象表达出来。
人的意识最终没能战胜机器。
△一旦开始记忆清除,就没办法再停下来
乔尔与克莱门汀在潜意识里告别。
临别之时,克莱门汀对他说:
“来蒙托克找我。”
2004年的情人节,乔尔怀着难以解释的愿望,重新来到蒙托克,遇见了同样的克莱门汀。
不过他们已是萍水相逢,形同陌路。
与开头一模一样的剧情。
此时时空已经被割裂,呈现在我们眼前的,并不是故事发生的顺序。
而是属于意识流电影对时空的切割处理。
然而,诊所的一名护士发现自己也曾被抹去记忆,气急败坏的她将所有资料都寄还本人。
乔尔和克莱门汀终于明白了他们之间曾发生过什么。
△影片最后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,乔尔与克莱门汀是否还能继续走下去,每个人有他们不同的答案
《暖暖内含光》对于梦境的解构,影响了如《源代码》、《盗梦空间》等诸多电影。
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查理·考夫曼精彩绝伦的剧本。
02.意识流编剧
自1999年《成为约翰·马尔科维奇》开始,查理·考夫曼开启编剧生涯。
他喜欢读卡夫卡和贝克特。
△图为萨缪尔·贝克特,荒诞派代表人物,荒诞派受到意识流小说很大影响
19年以来,他只有9个剧本问世,全部都是意识流电影,无一例外。
意识流大多是悲剧,因为人生是个悲剧,源于人终究会有离去的时候。
《苏格兰人报》的记者曾评价考夫曼:“无论银幕上下,他都不喜欢团圆结局。痛苦和挫折感是他天才的最终馈赠。”
到了《纽约提喻法》,考夫曼来到了他的巅峰。
△《纽约提喻法》中,男主角凯盾试图在他的戏剧中重现整个纽约
他在影片中解构纽约。
影片既展现了创作的痛苦,又在剖析痛苦的根源。
所有发生的都成为戏的一部分,正在发生的也成为戏的一部分,还没发生的戏将要演到。
最后戏死了。
荒诞又压抑,令人恐惧。
在早先的《暖暖内含光》的剧本中,电影结尾是这样的。
老年的克莱门汀再次要求抹去关于乔尔的记忆。
然后镜头会告诉观众,根据记录她已经做过好多次手术了。
现在的结局较为开放。
观众可能会产生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主义。
《暖暖内含光》之后,考夫曼转型导演。
《纽约提喻法》正是他导演的第一部作品。
提到《暖暖内含光》,考夫曼说;“我喜欢生活在复杂之中。当你把事情复杂化之后,它们才会显得更有趣。”
△图为查理·考夫曼,人们眼中的“鬼才导演”
03.意识流电影
五六十年代是意识流电影的巅峰期,大师频出,佳作倍现。
代表作是伯格曼的《野草莓》、费里尼的《八部半》与阿伦·雷乃的《广岛之恋》。
一般来说以1957年英格玛·伯格曼的《野草莓》作为意识流电影的开启。
意识流电影是受到意识流小说的影响,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,潜意识的直觉活动。
此外,时空跳跃变化,打破传统戏剧模式。
西方电影世界的“圣三位一体”,似乎都与意识流电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“圣三位一体”原指圣父、圣子和圣灵。
在西方电影世界中,指的是意大利的费德里科·费里尼、瑞典的英格玛·伯格曼与前苏联的安德烈·塔尔科夫斯基。
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是自传式的诗意电影。
其《乡愁》、《镜子》中常用时空交错的意识流结构,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无与伦比的运动长镜头。
△《镜子》中,塔尔科夫斯基对组合意象的运用到了极致,前景屋檐滴水,远方木屋燃烧
费里尼以运用意识流著称,他拍摄“内省”影片。
荣格和佛洛依德的理论,被他搬上了自己的《八部半》。
影片影响了后世的伍迪·艾伦、埃米尔·库斯图里卡、马丁·斯科塞斯多位电影大师。
△《八部半》中的堵车,费里尼教科书般地向你诠释什么是“焦虑”
伯格曼更是意识流电影的大师,时间仿佛是他手上的玩具。
《野草莓》中,人神并存,死人与活人重逢。
这些不可能,在伯格曼的电影中一一实现。
△《野草莓》中,过去的时光竟在男主角伊萨克的眼前完整重现
五十年代至今,意识流电影长盛不衰。
无论是《路边野餐》还是《霓虹恶魔》,都多少能看到意识流电影最初的影子。
意识流电影讲来讲去,无非是自己人生中,难以忘怀的种种情感。
当电影进入了后现代主义,电影更多被当作一种商品,而不是艺术。
人们热衷于娱乐,调侃。
审美从精英化占主导逐渐转变为大众化占主导。
对已经被发掘殆尽的梦境,潜意识等精神分析的东西不再感兴趣。
意识流电影也就越来越少了。
毕竟要去理解一个人的心境,比吃一顿“文化快餐”要费神得多。
如果有一天科技发达到像电影中一样,记忆可以被清除。
世间所有的相遇,就都成了久别重逢。